首页 > 新闻中心 > 公司新闻

凯发一触即发(中国区)官方网站|都江堰——万古不朽的水利工程智慧解秘

发布时间:2025-02-21 17:47:07    次浏览

“我闻蜀守凿离堆,两崖劈破势崔巍,岷江至此画南北,宝瓶倒泻数如雷。”拜水都江堰,看激情豪迈的岷江水滚滚东流,一种人工与自然浑然天成的强大气场紧紧摄住游人心魂。人类生存离不开水,水能造福人类,也能为害人类,李冰父子的都江堰水利工程,降服了岷江这条野马,让成都平原沃野千里,文明浩荡三千年。堪称四川水利要冲的都江堰,上游是崇山峻岭的蜀山区,下游是成都平原古灌溉区,站在玉垒关,俯视都江堰水利工程,在绿树掩映、亭台楼阁间构筑出天人合一的几何图案让人叫绝。 俯视都江堰,雄浑壮阔彰显治水智慧李冰修建的都江堰由鱼嘴、飞沙堰和宝瓶口及渠道网构成了举世闻名的都江堰水利枢纽,起到了航运、灌溉与分洪功能。有感于李冰的丰功伟绩,唐代杜甫云:“君不见秦时蜀太守,刻石立作五犀牛,自古虽有厌胜法,天生江水向东流,蜀人矜夸一千载,泛滥不近张仪楼。”从此,蜀地“旱则引水浸润,雨则杜塞水门,故水旱从人,不知饥饿,则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 离堆(有传其下埋有镇水神兽,不知是真是假?)李冰治水面临的强大对手是岷江,岷江流经四川盆地西部多雨的松潘、汶川等地,在都江堰(古灌县)出峡,全长793公里,水量丰沛,年径流量900多亿立方公尺,水资源蕴藏量占长江水系的1/5,超过黄河水量的两倍。都江堰庞大的水利工程是在李冰父子在治水实践过程中一步步完善起来的。 宝瓶口据史料记载,没有兴修都江堰工程前,古蜀地有“泽国”、“赤盆”之称,非涝即旱,当地民众世世代代深受洪水之苦,春夏季山洪暴发,岷江水惊涛拍岸,狂泻而下,从狭窄的河道泛滥向周围村落和城市,引发洪灾,洪水退后留给当地遍野沙石。公元前316年(秦惠文王九年),秦国吞并蜀国后,决定彻底治理岷江水患,于是派精通治水的李冰取代政治家张若任蜀守。李冰学识渊博,“知天文地理”为根除水患,李冰经过实地调查后发现岷江东岸的玉垒山使江水东流受阻,造成蜀地西涝东旱,于是废除了以前的引水口,把都江堰引水口上移至成都平原冲积扇的顶部灌县玉垒山处,从而能保证较大的引水量,并形成通畅的渠首网。为了解决江水自动分流、自动排沙、控制进水流量等问题,在施工过程中李冰一步步摸索,创新出竹笼装石作堤堰、石人测量岷江水位等多种工法。 鱼嘴第一步:宝瓶口引水工程——控制内江流量的咽喉察看当地地形后,李冰父子做出凿穿玉垒山引水的大胆设想。那时火药还没有发明,李冰用火烧石使岩石爆裂在玉垒山凿出了一个形状酷似瓶口,长80米、宽20米、高40米被称为“宝瓶口”的山口,把玉垒山开凿后分离出来的石堆称为“离堆”。第二步:分水堰(鱼嘴)工程据史载,由于江东地势较高,宝瓶口虽然发挥了分流和灌溉作用,但江水很难流到宝瓶口,于是李冰父子发动工匠在距玉垒山不远的岷江上游和江心筑分水堰,给大竹笼野装满卵石,沉到江心堆集成状若鱼嘴的狭长小岛——鱼嘴。汹涌的岷江水被鱼嘴分隔成内江和外江,内江通过宝瓶口流入成都平原,外江发挥排洪作用。 安澜 索桥第三步:飞沙堰工程为了增强内江排洪,防止河道淤塞,在分水堰与离堆之间,李冰又率工匠修建了一条长200米的溢洪道流入外江保证内江无灾害;在溢洪道前修有弯道,使江水在弯道处形成环流,江水超过堰顶时,洪水中夹带的泥石便流入到外江,这样便防止了内江和宝瓶口水道可能出现的淤塞,所以被称为“飞沙堰”。因此,飞沙堰是一个溢洪排沙的低堰,它与宝瓶口配合使用可保证内江灌区水少不缺,水大不淹。 玉垒关李冰父子的智慧工程,让洪荒之水在都江堰鱼嘴处被逐渐一分为六(外江和内江的5条支流),流向成都平原:1)蒲阳河:流经都江堰市的蒲阳镇到彭州市,主要灌溉成都平原东北方向;2)胥家河:流经都江堰市的胥家乡天马镇到达成都郫县;3)走马河:流经郫县到成都,过了郫县叫清水河,到了成都叫锦江;4)柏条河:流向成都,到达成都叫府河;5)江安河:穿过都江堰市流向外江;6)外江:过了都江堰叫金马河,流经温江区、新津县、彭山县、眉山市、乐山市、到达宜宾市,最后到泸州流入长江。 分江亭 都江堰治水机关展示 松茂古道 玉垒关城墙